傳奇再現與反斗變奏 - 談《男生.男再生》
- 陳瑋鑫
- Jun 5, 2015
- 4 min read
五月的香港舞壇陽盛陰衰,男兒當道。月中先有來自法國,由編舞家卡達・阿圖(Kader Attou)領軍的La Compagnie Accrorap所帶來的全男班嘻哈芭蕾《The Roots》;在同一個週末於香港舞蹈團八樓平台,就有本地代表陳俊與楊春江,再加上多媒體藝術家林欣傑,三位型男共同合作的《極道體》。到了五月下旬,首演於十九年前的本地現代舞經典《男生》復刻再現,更追加另一章《男再生》,當代舞壇新知舊雨聚首一堂,落力於《男生・男再生》中拼湊出男子舞蹈的各式風景。
《男生》首演於1996年,乃本地著名舞蹈家伍宇烈為六位男舞者度身訂造的舞蹈作品,其後於1998年在日本橫濱舉行的法國班諾雷編舞比賽獲得冠軍。歷年來作品也曾出改編成長短與人數各異的變奏版,印象中我好像看過一個短版或者是選段的演出,但就肯定未看過原來的足本,所以今次難得有機會現場親睹《男生》風采,我也特別推卻了其他演藝節目,而結果整晚節目也著實沒令人失望,且驚喜處處。
中年《男生》魅力依然
歲月不留人,當年跳過此作的一個個青春壯碩「男生」,到了今天都早已步入中年,成了「男人」,甚至「中佬」;而那些年清秀的芭蕾王子伍宇烈,也都進化成型男編舞。想不到十九年後的今天,王榮祿大膽地邀來伍與及早期曾參與演出的一眾舞者再跳一次,把潛藏在身體已久的經典再次呼喚出來,效果不遜當年。
從場刊介紹得知,六位舞者當中,其中五人來自馬來西亞:王榮祿、葉忠文及劉傑仁三位是九六年首演的班底,林志傑則曾參與九八年的法國演出,而黃天寶則跳過九九年城市當代舞蹈團的版本。他們有人仍然留港打拼,也有人已經離開舞壇,轉而從商,但這次大家再次在香港的舞台上重聚,魅力不減。縱使他們成熟的身體容或不再像當年般靈活帶勁,但各人演出準確細緻,默契不減,舞台上躍動的身體也未呈老態。
特邀加盟的台灣當代年青舞者周書毅,更為這趟《男生》再現增添活力。他高挑的身型,穿上一襲火紅的鳳冠霞帔上場,到中段以利落的芭蕾舞扶把動作跟電影《黃飛鴻》的主題曲《男兒當自強》相碰撞,都同樣叫人眼前一亮。雖然他也並非本地舞者,但他的加入,也為這支舞作添上了一些傳承味道。
反斗《男再生》玩轉舞台
下半場的《男再生》,則由不加鎖舞踊館的創團藝術總監王榮祿,聯同五位本地年青舞者,共同將前作拆解反轉,向經典致敬。演出基本上沿用了《男生》的小木平台與一列座地扶把,但這五位頑皮男生很快就把這些佈景玩轉,把舞台變成鬥秀場。
早在中場休息還未有結束時,他們已經開始在台上的扶把位置各自暖身拉筋,接著大家開始互相比較、比拼,在扶把上做出各式表演耍酷、耍帥,把年少時不肯示弱與自命不凡的心態,透過不同力量的展現,極具娛樂性地表現出來。過程中更把前作的場景一一反轉:把扶把拆除重組,將鋼通拿來揮舞;又把小平台拆細作跳台,作跳遠挑戰,甚至將之逐一疊高成小高台。
而於《男生》中與男舞者共舞的木結他,在《男再生》就變成可以自我平衡對抗一眾年青舞者狂吹而屹立不倒的圖騰,也可以成為合眾人之手所支撐著,發出悅耳聲音的樂器。相對前作的嚴謹準確,這個二次創作就更顯玩味十足,充滿朝氣。
新舊《男》作呼應當下社會氛圍
首演於香港回歸前的《男生》,除了觸及有關兄弟情誼與性別定型的議題,在舞作中反映出來對回歸以後的前途焦慮也相當突出,特別是當中中式新娘與一眾西裝男的曖昧關係。今天再看,舞台上如幽靈般的紅衣女依然耐人尋味,當年希望呈現對傳統、家國的不安與迷茫,現在亦沒有消減,可悲地我們仍然能從近廿年前的舞作中讀到當下的困惱。
而在全新編創的《男再生》中,我們亦不難找到呈現當下香港社會氛圍的段落,跟《男生》一脈相承。即使舞作沒有陳腔濫調地出現打黃傘,但舞者身上的灰色上衣都潑灑了鮮黃顏料,《男生》中一段反映兄弟情誼的同坐片段,在《男再生》變奏成高舉雙手、堅毅不移的熱血男孩,在在令人聯想到去年發生的那一場大型社會運動。到了演出尾段,眾人聚在一起,以結他彈奏出以雨傘革命為題的《撐起雨傘》,除了緊扣藝術路上的堅持與傳承的創作題旨,更是直接呼應了近期香港大事。
從面對回歸前的燥動,到雨傘革命下的社會狀態,《男生・男再生》可以很沈重,但兩位編舞伍宇烈與王榮祿的作品皆以輕鬆幽默見著,所以舞作雖然對社會上的混沌有所指涉,但我想他們最關心的其實是當代舞的薪火相傳,如何把經驗傳授與延續。
薪火相傳延續經典
例如在《男再生》中,身為編舞兼《男生》首演舞者之一的王榮祿,於一大班男生嬉鬧過後,一臉正經的把《男生》內的重要道具-木結他,交到年青舞者手上後,就帶點交棒意味;然後王徐徐走到後舞台的暗處隨心起舞,亦彷彿道出將未來重任交托後,如釋重負的喜樂。
全晚尾聲還附上以《曼波城市》配樂,名為「特別演出」的環節,除了一眾《男生・男再生》的舞者聚首一堂,更特別邀請了四位曾經參與過2001年全女班變奏版《女大當家》的蔡欣怡、周詩曼、王文翠及張珮,再一次上台合演部分片段,一起以舞交流,同慶經典重生,把現場氣氛推得更加熱烈。
所有表演完畢後,伍宇烈更廣邀曾經參與過《男生》不同版本的台前幕後一同上台拍照,然後還與現場所有觀眾來個大合照留念,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單單以一個舞作,就可以串連起橫跨近廿年的多代舞者,足見《男生》在本地舞蹈發展中的重要性。期望不久將來,本地舞壇會有更多像《男生》一樣歷久不衰的經典舞作出現,承傳香港現代舞藝。
(本文首刊於《舞蹈手札》Vol. 17 No.3〔2015 年 6-7 月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