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作新演的發展可能 — 談《從頭(再)開始》階段展演
過去近十年,越來越多不同藝術節、團體或資助機構,為新一代編舞人提供作品孵化與發表之平台,提拔具潛質的年青編舞;然而,這些新編之作往往在歷經兩、三場公演過後,就只有零星的巡演機會,欠缺再發展或延續創作的資源及空間。不過,隨著西九文化區第二個演藝場地 —...


跨地域多元舞藝交流,iCoDaCo《將至》香港站
近年全球表演藝術產業的趨勢,傾向越來越多的多地共製,集合多地資金去支持新作發展;而為表演藝術家提供研創空間的駐留計劃,也漸漸在世界各地流行。不過,無論是多地共製,抑或是駐留空間的提供,其目的往往也只是為個別演出節目的生成而服務,長時間及跨地域的創作交流及共創巡演卻不多見。即...


短介:香港話劇團《如夢之夢》
由賴聲川創作的《如夢之夢》,2002年首登香港舞台,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公演多場,一票難求,翌年更獲香港舞台劇獎三項大獎。當年這個由香港話劇團製作及演出的版本,乃該劇首度由專業劇團作足本之製作演出。轉眼十多年,《如》劇已先後由不同班底,於北京、上海、烏鎮、深圳、台北及新加坡等...


短介:廸米特里斯・帕派約安努《偉大馴服者》
來自希臘的廸米特里斯・帕派約安努,其名字對於一般不大熟悉當代前衛劇場與舞蹈的朋友來說,或者會覺得陌生,不過當提到他就是那個曾為2004年雅典奧運會,擔任開幕及閉幕式演出的導演,相信就能多少引起大家的興趣。事實上,除了讓他一戰成名的雅典奧運演出,他2015年也曾受邀到阿塞拜疆...


短介:小息跨媒介創作室《清醒做夢時間》
剛於四月憑《卡桑德拉/表象終結之世界》獲IATC(HK)劇評人獎2018年度演出獎的小息跨媒介創作室,一向以人的身體為軸心,糅合劇場、舞蹈、聲音、錄像、裝置等元素,積極探索當代表演藝術的可能性,反問藝術於社會、生活及生命的想像與可能。去年劇團除了在牛棚藝術村上演過《卡》,還...


與常肖妮談舞蹈創作與教學
今年香港藝術節「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邀請了來自北京的編舞常肖妮,把前年在北京「培青」項目支持下首演的《沒有大象》(下稱《沒》),帶到香港,與一眾本地表演者合作,重新編創一個全新版本。我們把握排練的空檔和她談,了解她的創作觀,以及舞蹈及舞蹈教育在國內的發展。...


上上落落、過大街、穿小巷 — 記香港藝術節加料演出《舞城遊蹤》
今年香港藝術節有不少有趣演出,其中《舞城遊蹤》(Choreography Walk)就是一例。這個由擅於把日常生活動態轉化成舞蹈的加拿大藝術家賈絲汀.A.錢伯斯(Justine A. Chambers),聯同其跨媒介製作人丈夫喬希.海特(Josh...


時間中的身體 — 談《Almost 55 喬楊》
常說舞者的職業生命有限,尤其是人到了某個年紀以後,身體的毛病就會一一找上門。像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的舞者喬楊,雖然今年已經五十有四,但仍是活躍舞台的全職舞者,還保持著良好的體能狀態,可說是當中異數。 CCDC為了向這位資深團員致敬,今年一月就特別邀請了年青台灣編舞周書...


2018下半年本地劇場之個人觀察
去年俗務繁多,整體觀劇數量大大減少,但下半年也爭取時間欣賞了27個本地劇場演出,雖然當中能夠帶來實際驚喜的作品不多,但演出形式勝在多元,水準亦普遍不俗。以下綜合了一些十分個人的觀察,希望拋磚引玉,提供一個回顧與評論的角度,審視一下2018年本地劇場發展面貌。 ...


羅莎舞團簡約經典再現 —《雨》
來自比利時的羅莎舞團最為人認識的,相信會是1983年首演,至今仍然巡演不斷的後現代經典舞作《Rosas danst Rosas》。編舞家安娜.德瑞莎.姬爾美可透過四位女舞者重重複複之高能量細碎動作,展現出純舞蹈的震撼力量;而為此舞作作曲的Thierry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