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作新演的發展可能 — 談《從頭(再)開始》階段展演
過去近十年,越來越多不同藝術節、團體或資助機構,為新一代編舞人提供作品孵化與發表之平台,提拔具潛質的年青編舞;然而,這些新編之作往往在歷經兩、三場公演過後,就只有零星的巡演機會,欠缺再發展或延續創作的資源及空間。不過,隨著西九文化區第二個演藝場地 —...


跨地域多元舞藝交流,iCoDaCo《將至》香港站
近年全球表演藝術產業的趨勢,傾向越來越多的多地共製,集合多地資金去支持新作發展;而為表演藝術家提供研創空間的駐留計劃,也漸漸在世界各地流行。不過,無論是多地共製,抑或是駐留空間的提供,其目的往往也只是為個別演出節目的生成而服務,長時間及跨地域的創作交流及共創巡演卻不多見。即...


與常肖妮談舞蹈創作與教學
今年香港藝術節「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邀請了來自北京的編舞常肖妮,把前年在北京「培青」項目支持下首演的《沒有大象》(下稱《沒》),帶到香港,與一眾本地表演者合作,重新編創一個全新版本。我們把握排練的空檔和她談,了解她的創作觀,以及舞蹈及舞蹈教育在國內的發展。...


上上落落、過大街、穿小巷 — 記香港藝術節加料演出《舞城遊蹤》
今年香港藝術節有不少有趣演出,其中《舞城遊蹤》(Choreography Walk)就是一例。這個由擅於把日常生活動態轉化成舞蹈的加拿大藝術家賈絲汀.A.錢伯斯(Justine A. Chambers),聯同其跨媒介製作人丈夫喬希.海特(Josh...


時間中的身體 — 談《Almost 55 喬楊》
常說舞者的職業生命有限,尤其是人到了某個年紀以後,身體的毛病就會一一找上門。像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的舞者喬楊,雖然今年已經五十有四,但仍是活躍舞台的全職舞者,還保持著良好的體能狀態,可說是當中異數。 CCDC為了向這位資深團員致敬,今年一月就特別邀請了年青台灣編舞周書...


給編舞與舞者的自我挑戰, 談《不期而遇》港韓兩舞作
城市當代舞蹈團在2018年的最後一個製作《不期而遇》,分別呈獻了兩支中篇舞作,包括舞團舞者龐智筠的新編作品《固步自瘋》,以及韓國編舞金在德特別為舞團創作的《跌宕》。前者見編舞銳意嘗試突破自己,沒有因循過往手法進行編創;後者則為舞團舞者帶來不一樣的舞蹈語彙,呈現出舞團近年鮮見...


本地中小學舞蹈教育之現況與實踐分享
來到「舞蹈手札二十週年專輯」的最後一篇,我們把焦點放到本地的舞蹈教育。這次我們邀請了五位近十年都有持續熱心在學校內推廣舞蹈藝術的朋友,分享他/她們這些年,特別是在中、小學之校園內,推廣舞蹈藝術的經驗與觀察,與及放眼未來,如何完善舞蹈教育及培訓人才。...


傳統混當代,跨界《碰上碰》
泰國傳統舞蹈箜舞藝術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近十多年一直持續與不同背景的舞蹈藝術家合作。早於十年前他就曾為香港觀眾帶來過,與當代法國新舞蹈革命先鋒謝洛姆.貝爾(Jérôme Bel)合作之《關於箜舞》(About...


本地舞蹈生態面面談
上兩期我們先後訪問了《舞蹈手札》的早期編輯與作者,分享了他們在編採與撰寫專題及評論文章的經驗。今期我們就把焦點拉近一點,分別請來兩位舞評人:朱琼愛(Daisy)、俞若玫(Cally),以及兩位舞蹈藝術家:楊雲濤(雲濤)、梅卓燕(小梅),一同聊聊近十年香港舞蹈界的一些現象與變...


《嗜夜者》零碎的黑夜聯想
夜,伴隨著黑暗,總帶一點神秘氣氛,同時也可以是個安靜,又或者營造出一個容讓放縱、可以自我宣洩的空間。李咏靜的首個長編舞作《嗜夜者》,就嘗試以喜歡夜晚或處於黑暗環境的人為題,利用空間、光影與舞蹈,將對黑夜的不同情感跟想像,在牛池灣文娛中心的文娛廳內拼湊呈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