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上落落、過大街、穿小巷 — 記香港藝術節加料演出《舞城遊蹤》
今年香港藝術節有不少有趣演出,其中《舞城遊蹤》(Choreography Walk)就是一例。這個由擅於把日常生活動態轉化成舞蹈的加拿大藝術家賈絲汀.A.錢伯斯(Justine A. Chambers),聯同其跨媒介製作人丈夫喬希.海特(Josh...


時間中的身體 — 談《Almost 55 喬楊》
常說舞者的職業生命有限,尤其是人到了某個年紀以後,身體的毛病就會一一找上門。像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的舞者喬楊,雖然今年已經五十有四,但仍是活躍舞台的全職舞者,還保持著良好的體能狀態,可說是當中異數。 CCDC為了向這位資深團員致敬,今年一月就特別邀請了年青台灣編舞周書...


給編舞與舞者的自我挑戰, 談《不期而遇》港韓兩舞作
城市當代舞蹈團在2018年的最後一個製作《不期而遇》,分別呈獻了兩支中篇舞作,包括舞團舞者龐智筠的新編作品《固步自瘋》,以及韓國編舞金在德特別為舞團創作的《跌宕》。前者見編舞銳意嘗試突破自己,沒有因循過往手法進行編創;後者則為舞團舞者帶來不一樣的舞蹈語彙,呈現出舞團近年鮮見...


傳統混當代,跨界《碰上碰》
泰國傳統舞蹈箜舞藝術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近十多年一直持續與不同背景的舞蹈藝術家合作。早於十年前他就曾為香港觀眾帶來過,與當代法國新舞蹈革命先鋒謝洛姆.貝爾(Jérôme Bel)合作之《關於箜舞》(About...


《嗜夜者》零碎的黑夜聯想
夜,伴隨著黑暗,總帶一點神秘氣氛,同時也可以是個安靜,又或者營造出一個容讓放縱、可以自我宣洩的空間。李咏靜的首個長編舞作《嗜夜者》,就嘗試以喜歡夜晚或處於黑暗環境的人為題,利用空間、光影與舞蹈,將對黑夜的不同情感跟想像,在牛池灣文娛中心的文娛廳內拼湊呈現出來。...


我看《兩地書》三舞作
香港藝術節的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轉眼已經踏入第七屆,平台除了繼續支持本地年青編舞編創新作外,今年也嘗試促成香港與內地年青編舞合作,其中《兩地書》就是香港藝術節與中國編舞家協會「培青計劃」聯合委約及製作的交流項目。節目包含三支各長約半個小時的舞作,皆由兩地編舞共同發展及演...


香港舞蹈團《白蛇》— 經典傳奇新編,舞出淒美人妖戀
近年香港舞蹈團的其中一個節目創作方向,是發展取材自流行文化經典的原創舞作,例如以港產漫畫人物故事為藍本的《風雲》與《中華英雄》,以及明顯以八十年代經典港產電影版本作參考,並遙遙向其致敬的《倩女.幽魂》。不過去年11月尾首演的《白蛇》,就與徐克在九十年代初導演的電影《青蛇》沒...


淺談《八樓平台XI - 時空行旅記錄》節目二
由不經不覺,香港舞蹈團的實驗舞蹈劇場品牌「八樓平台」已經踏入第十一個年頭,今回以《時空行旅記錄》為題的兩個節目,各包含兩支舞作,而我欣賞到的節目二,就分別有香港舞蹈團高級舞蹈員陳榮編舞的全新作品《我們看見了》,以及來自台灣台南的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詭...


《觀・影 ─ 香港舞者》帶來的驚喜與失望
由西九文化區委約及製作的《觀・影 ─ 香港舞者》,於今年11月初已經在「自由看@太古坊」的小型藝術節中,在全新ArtisTree內展出了五頻道錄像投映裝置,以及舉行了兩場現場演出。這個舞蹈項目,乃由澳洲編舞及舞蹈影像導演蘇・希利(Sue...


《西門說》的舞蹈遊戲
「法國五月」藝術節25週年,除了有一如過往,從法國空運來港之展覽與演藝節目之外,今年較為特別的是有港、法兩地合作的舞蹈節目《西門說》(Simon Says)。這個由香港不加鎖舞踊館與法國勒拉佛爾—諾曼第國立舞蹈中心(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