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重重困難 《緣起敦煌》四度公演
- 陳瑋鑫
- Dec 5, 2017
- 2 min read
由香港舞蹈總會統籌製作的大型三幕舞蹈詩《緣起敦煌》,即將於今年12月22-24日於葵青劇院演藝廳作第四度公演。這齣由著名編劇曾柱昭先生及於「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獲最佳導演獎的陳磊先生擔任導演及編舞,結集本地多個精英民間舞團及香港舞蹈團專業演員聯手演出的舞蹈作品,過去三次演出都獲得一致好評,但其實在編創與排練的過程中,也出現過不少困難。
香港舞蹈總會副會長劉兆銘表示,《緣起敦煌》這部舞蹈詩,其實是大家互相啟發、互相創作、互相排練的智慧結晶。整個創作的緣起來自香港前藝術館總館長曾柱昭先生,一次為【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大型展覽教育導賞《舞出敦煌》作指導及資料搜集之時,突然激發了他想以敦煌為題材,創作一部舞蹈詩的想法,故此就嘗試將敦煌文化中的一些傳統元素,展現在音樂和舞蹈之中,於是寫成了《緣》的劇本。
而在排練《緣起敦煌》這部舞蹈詩期間,也有遇到排練場地不足的問題,不能做到每天都集中排練。劉兆銘指當時他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大家分開單獨排練,隔幾天,找到場地的時候,大家再聚在一起,繼續合成。所以《緣起敦煌》的舞蹈演員們排練都是非常不易,好像游擊隊一樣,中間到過學校、也到過舞蹈團等各處租借場地。而且當時的首演班底大部分都是業餘,有學生,有教師,也有來自其他各行各業的熱愛舞蹈的人士,導演及編舞就需要在舞者自身條件達不到的時候,略作一點改動,改一個比較容易一點的動作,就是這樣專業與非專業的結合,讓大家共同參與其中,和諧共舞。因此《緣》能夠走到今天,已經非常不容易,多得整個團隊對傳統文化持之以恆的熱愛。
劉兆銘也特別提到,有些人在看過《緣起敦煌》這部舞蹈詩後,認為當中的舞蹈理念很新,很有創意,但其實舞中的動作語彙皆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從音樂到舞蹈本身都是取自中國自己的宗教文化。比如音樂,有中國佛教的,也有道教的。所以如果說比較新,可能是因為有些舞蹈動作過去比較少有出現在舞台之上,比如反彈琵琶,但其實全部都是取材自敦煌壁畫的。
=====
演出資料:
2017/12/22-24
葵青劇院演奏廳
〔首刊於《art plus》DEC 2017 - JAN 2018「visual+stage」〕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