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上上落落、過大街、穿小巷 — 記香港藝術節加料演出《舞城遊蹤》

今年香港藝術節有不少有趣演出,其中《舞城遊蹤》(Choreography Walk)就是一例。這個由擅於把日常生活動態轉化成舞蹈的加拿大藝術家賈絲汀.A.錢伯斯(Justine A. Chambers),聯同其跨媒介製作人丈夫喬希.海特(Josh Hite)一同主創的節目,帶領觀眾遊走中上環,打開感官去欣賞沿路風景與人文,同時讓參與者變成城市中的表演者,為社區內其他人帶來另一抹光景。

《舞城遊蹤》

約一個小時多的行程,是名符其實的「行」程。創作人錢伯斯在出發前會先說明過程中須注意之事項,提醒大家全程都要一起走,保持安靜,留意周遭環境並思考自己與這空間的關係,就算遇上有趣的演出或風景也不要駐足觀賞,必須跟著團隊一直前行別停下。

節目每天共演兩場,分別向兩個不同方向出發。首場會由靜謐的老區起步,從上環的荷李活道公園開始,途經普慶坊、永利街、卑利街、光漢台花園等地,再穿越大館,走到交易廣場,並以中環七號碼頭作終點。而第二場則從七號碼頭為起點,以相反方向行進,走過差不多的路線回到荷李活道公園。

我參與的是首天的第二場演出,全程由海特帶領,錢伯斯殿後,一行約十人從填海區的商業中心,沿天橋一直走戶外扶手電梯,再回頭經石板街拾級而上,一步步穿街過巷,由熱鬧繁囂的大街,一直走到香港開埠初期的華人聚居地上環太平山街一帶。對我來說,當中不少路段都是熟悉的街角長梯,只是過往上山多會搭乘扶手電梯,但是次卻要爬上一段又一段的樓梯,感覺絕不輕鬆;而且過程中也不容許任何人停下來稍事休息,還好同行眾人狀態尚佳,僅用了一小時左右就一口氣行畢全程。

雖然錢伯斯及海特,加上本地編舞毛維與王丹琦,還有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及賽馬會官立中學的同學,共同編創了約七、八個演出舞段,在路途上不同地點呈現,但相對在行走中隨機感受到的城市可能,部分片段就略嫌過份堆砌設計。好像在堅巷花園內站椿入定的伯伯,就比站在交易廣場平台花園高處凝望的演者更有力量;而在卜公花園上籃球課的小朋友活動,也比在休憩公園繞圈或定格的學生們更貼近生活。這些巧合的驚喜,絕對是千金難求,正好體現到創作人透過規劃路線而為參與者發掘出這個城市的不同脈絡,重新體驗生活、審視社區人倫關係。

節目完結後重讀節目介紹,當中用上了「閱歷」一詞去形容此次參與體驗,我覺得非常貼切。由於行走時大家都必須保持安靜,專心致志穿街過巷上樓梯,所以更為主動去留意身邊事物,而不像在劇院內,純粹被動地觀演。參與者之感官因而被打開,更容易去投入閱讀與經歷過程中各式見聞,透過流動感知,感受不一樣的香港脈搏。

如此直接介入社區日常生活,讓參與者既是觀者,也是被觀看的對象,卻能夠開放解讀,沒特別存在指向式批判的作品,本地鮮見。可惜場次不多,宣傳也不足,加上門票定價稍高,參與者不多。僅希望將來藝術節可以帶來更多這一類別具一格的演出,增加場次以降低成本,並且可以策劃相關工作坊予更多本地藝術家與學生,發展此類城市漫步行演出的更多可能。

=======================================

《舞城遊蹤》

編舞:毛維、王丹琦、賈絲汀.A.錢伯斯、喬希.海特

評論場次:2019年2月22日 17:00 香港中上環

〔 本文首刊於《舞蹈手札》Vol. 21-2(4/2019 - 5/2019)〕

 RECENT POSTS: 
 最新文章:
 SEARCH BY TAGS: 
 標籤搜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