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作新演的發展可能 — 談《從頭(再)開始》階段展演
過去近十年,越來越多不同藝術節、團體或資助機構,為新一代編舞人提供作品孵化與發表之平台,提拔具潛質的年青編舞;然而,這些新編之作往往在歷經兩、三場公演過後,就只有零星的巡演機會,欠缺再發展或延續創作的資源及空間。不過,隨著西九文化區第二個演藝場地 —...


2018下半年本地劇場之個人觀察
去年俗務繁多,整體觀劇數量大大減少,但下半年也爭取時間欣賞了27個本地劇場演出,雖然當中能夠帶來實際驚喜的作品不多,但演出形式勝在多元,水準亦普遍不俗。以下綜合了一些十分個人的觀察,希望拋磚引玉,提供一個回顧與評論的角度,審視一下2018年本地劇場發展面貌。 ...


The Creative Journey of MDLX and Motus - An Interview with Enrico Casagrande and Daniela Nicolò
In October this year,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Company and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co-presented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思考劇場構作的關鍵 - 記舞蹈劇場構作工作坊
由「劇場指導」(Dramaturg)這一個崗位的出現,其實並非新鮮事,早於十八世紀,德國戲劇家及評論人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便已經透過撰寫及出版《漢堡劇評》,提出這個獨立於編劇、導演或舞台設計以外的專業範疇之重要性。不...


淺談2017年香港舞蹈新面貌
綜觀過去一年的香港舞壇,雖然沒有個別大作獨領風騷,但突出的作品不少,而且整體上也算是充滿驚喜,既有新場地的出現,又有新的跨界合作與舞蹈節,甚至有全新的製作集資模式試行,為未來舞蹈界的發展,提供了好些啟發。 全新場地ArtisTree...


《觀・影 ─ 香港舞者》帶來的驚喜與失望
由西九文化區委約及製作的《觀・影 ─ 香港舞者》,於今年11月初已經在「自由看@太古坊」的小型藝術節中,在全新ArtisTree內展出了五頻道錄像投映裝置,以及舉行了兩場現場演出。這個舞蹈項目,乃由澳洲編舞及舞蹈影像導演蘇・希利(Sue...


以光影記舞、起舞、演舞 - 見證兩岸四地舞蹈錄像新力量
近幾年以舞蹈為題的電影作品越來越多,而且大都叫好叫座,例如荷里活的《舞出真我》(Step Up)系列,以伊朗真人真事改編,由國際知名舞蹈家艾甘.漢(Akram Khan)編舞的英國片《舞自由》(Desert Dancer),甚至地道港產片《狂舞派》。而把舞蹈與影像藝術融合的...


舊區藝術新思維
香港不少舊區都面對人口老化、居住環境變差等生活問題,大家對舊區的印象一般都比較負面。一些社區藝術工作者間或會在舊社區中策劃興趣小組,透過藝術活動與街坊聯誼;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社區文化大使計劃也會特別照顧到一些舊區,安排表演節目與工作坊讓居民欣賞及參與。然而,大部分這類藝術...


以藝術激活社區 - 記「社會針灸@太平山區社群」
一談起社區藝術,大家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各式各樣由藝術家主持,與眾同樂的工作坊或表演活動。但這些美其名把藝術帶入社區的項目,往往只是蜻蜓點水式地到社區一遊,讓區內民眾一嚐藝術滋味就點到即止,少有長期並深入與社區互動。 很多人都會覺得發展社區藝術,只是跟街坊聯誼一下,沒甚美學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