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介:香港話劇團《如夢之夢》
由賴聲川創作的《如夢之夢》,2002年首登香港舞台,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公演多場,一票難求,翌年更獲香港舞台劇獎三項大獎。當年這個由香港話劇團製作及演出的版本,乃該劇首度由專業劇團作足本之製作演出。轉眼十多年,《如》劇已先後由不同班底,於北京、上海、烏鎮、深圳、台北及新加坡等...


2018下半年本地劇場之個人觀察
去年俗務繁多,整體觀劇數量大大減少,但下半年也爭取時間欣賞了27個本地劇場演出,雖然當中能夠帶來實際驚喜的作品不多,但演出形式勝在多元,水準亦普遍不俗。以下綜合了一些十分個人的觀察,希望拋磚引玉,提供一個回顧與評論的角度,審視一下2018年本地劇場發展面貌。 ...


The Creative Journey of MDLX and Motus - An Interview with Enrico Casagrande and Daniela Nicolò
In October this year,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Company and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co-presented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短介:香港話劇團《塵上不囂》
作為本地首個職業劇團,香港話劇團今年已經踏入四十週年。這個戲劇旗艦之新一年度劇季,就選擇以著名喜劇演員及編劇張達明,親自編寫及執導的全新原創舞台劇作《塵上不囂》,作為頭炮節目,並且邀得近年電視與舞台兩邊走的蘇玉華,回巢擔任劇中的女主角,令此製作更具吸引力。...


短評:《人聲》
由香港話劇團主辦,兩年一度的國際黑盒劇場節今年來到第二屆,雖然正式的節期要到十月才展開,但其重量級開幕節目《人聲》(La Voix Humaine),就率先提前半年來港打頭陣。這齣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Toneelgroep...


愛在1894鼠疫蔓延時 大型原創音樂劇《太平山之疫》
一百二十多年前,剛開埠不久的香港爆發了一場大型鼠疫,當時華人聚居的中區太平山街一帶尤為嚴峻,殖民政府為控制疫情,強制隔離病人,最後更把疫區夷為平地。這一段黑暗的歷史隨著年月過去,年青一代所知甚少,但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編寫過《逝海》和《遷界》等史詩式歷史劇的曾柱昭,就以這一...


我看本地三齣跨世代「舞」「戲」
還記得2007年香港藝術節找來當時香港三代的編舞,共同創作了《我的舞蹈生涯 - 進化論》,撮合不同年代的編舞與舞者,上演出一段段精彩的合作舞匯。轉眼八年多,當年有份參與的梅卓燕、馬才和與王榮祿,於他們今年10月的各自創作及演出中,都不約而同地透過跨世代/界別的合作,重新審視...


短評:香港話劇團《維港乾了》
我上一次看龍文康編劇的劇場作品已經是中英劇團演出的《過戶陰陽眼》,而這次由話劇團演出的《維》劇同樣以一個家庭為中心,每個成員都性格鮮明,各自也面對著不同的生活問題,不過這次的重點不在親情,而是透過這家人去側寫當前的社會問題,從經濟發展到政府施政皆有旁及。...


表演過後,還剩什麼? - 香港戲劇演出紀錄的前世今生
戲劇跟所有表演藝術一樣,都是「活在當下」的藝術:演出在舞台上呈現的一刻,同時也是行將消逝的一瞬,怎樣也留不住、也沒可能完整地重複再現。這一點對表演藝術來說當然是其無可取代的特色,但演出過後,若整個製作從此煙消雲散,不留半點紀錄,就自然會失去回顧檢討的機會,對往後的藝術發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