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1894鼠疫蔓延時 大型原創音樂劇《太平山之疫》
- 陳瑋鑫
- Jan 7, 2016
- 4 min read
一百二十多年前,剛開埠不久的香港爆發了一場大型鼠疫,當時華人聚居的中區太平山街一帶尤為嚴峻,殖民政府為控制疫情,強制隔離病人,最後更把疫區夷為平地。這一段黑暗的歷史隨著年月過去,年青一代所知甚少,但曾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編寫過《逝海》和《遷界》等史詩式歷史劇的曾柱昭,就以這一段香港華人抗疫史實為背景,與香港話劇團的藝術總監陳敢權聯合編寫成他的「香港三部曲」終極篇。
曾柱昭從事博物館工作多年,一直關注本港歷史風俗,早年的《逝海》與《遷界》都是根據他當年對漁民及新界鄉民的了解,借他們的生活背景,側寫當時香港人面對前途的憂慮及對移民的看法。而是次《太平山之疫》,則源自他離開博物館之後,所從事有關中醫藥業的研究工作。
「我本身是讀中國美術史出身,而所謂中國美術史其實是anything Chinese(一切與中國有關的):書法、陶瓷、建築、城市建設、設計、風俗及占卜星座等也有涉獵。由於我對中國藝術特別有濃厚興趣,所以後來就轉而寫了不少有關中國題材的劇本,例如《清明上河圖》及《花木蘭》等舞劇劇本,而這些劇都是跟中國文化藝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直到大約2006、2007年,曾先生從博物館的工作退了下來,轉而幫一家專門做博物館設計的跨國機構去為浸會大學籌備一所中醫藥博物館,於是他就開始主力研究香港中、西醫藥的發展史,例如中醫如何問症,以及跟西方醫學的異同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開始留意香港醫學的發展歷史。
被遺忘的一段抗疫歷史
談到《太》劇的故事背景,曾指出,1894年是光緒20年的甲午,很多人都大約了解當年年底所發生的甲午戰爭:中國跟日本打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割讓台灣等等。其實那一年亦是慈禧太后剛剛六十歲大壽,適時整個廣州的官員也在籌辦賀禮,但突然曾經在雲南出現過的鼠疫就在廣州爆發,每日死過百人。到了5月,專為西人治病的香港國家醫院處理院長親身到廣州視察疫情,回來後就開始陸續發現本地個案。
「當時香港大約有24萬華人,但大部分華人不信西醫,不想接受西方治療,多數人只會到東華醫院看中醫。到了5月10日,港督不理紳商反對,宣佈香港為疫埠,醫護人員逐一拍門帶走病人,強制將他們送上泊於上環港外的醫療船隔離,並且燒毀病人家中雜物。」曾說在大型衛生控制的角度來看,當時政府的決定非常正確,但執行上的確嚇怕了很多華人居民,令不少人寧願逃返同樣有疫情的內地,也不想被抓往隔離。
「事實上當時無論中西醫也束手無策,很多病人被帶走後就一去沒回頭,因為這個疫病的死亡率高達93%。」不過有關這一段時期的抗疫事蹟,紀錄文獻都主要集中在西醫的角度,而中醫那時候在做什麼,就引起了曾柱昭的好奇。「那時候雖然有近三分一華人已經逃離香港,但其實仍然有不少中醫師們依然努力不懈地去挑戰,用他們相信能排毒去瘀,固本培元的方法去應付疫情。」
以史實為背景全新創作
那些年曾柱昭埋首做著研究,搜集了不少資料,整個人也好像進入了當時的世界入面,於是他就嘗試在真正的歷史背景下,以中醫的角度入手,花了大約三年時間,做了一份劇本初稿。「我創作了一個中醫家庭,父親為老中醫,但兒子就認為學中醫沒進步,沒有將來,因為當時中醫絕不能運用任何西方的診斷方法,更不能開刀見血,一些重要的辨症手段如X光也不能用。因此老中醫就很開明地讓兒子在西醫醫院學習西方醫學。」
到了2009年,曾柱昭轉到香港舞蹈團工作,由於辦公室就在話劇團毗鄰,因此不時會跟陳敢權碰面、吃飯、聊天。陳得悉有關劇本,對這樣的主題表示興趣,並提出了一些意見,於是曾聽過意見後又繼續去修改。「由2009年改到2014年,前後修改了十稿。」直到曾第二次退休,就決定把劇本交給陳,讓陳再作修訂,交予話劇團公演。
曾笑言,他與陳同樣是天秤座,不過他倆卻是一個樂觀,一個悲觀。因此陳敢權接手後就以他的看法重新去處理劇中情節,一方面加入了一個年輕人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把結尾改為比較有希望。「我已經看過他們的彩排及練舞,林立三導演的簡約現代手法,再加上作曲、作詞、音樂的配合,出來的效果完全超乎我的想像,這個劇可說是香港藝壇精英的集體創作。」
從中西醫角力看中西文化融和
而今次《太》劇中的主要角色,是由黃慧慈飾演的黃艷。「這個角色年紀很小就被賣到養父母家,但很幸運地得到養父母愛錫,在劇中老中醫的家生活,以童養媳的身份照顧老中醫的兒子。」有趣的是原來黃慧慈本身的爺爺就是個中醫師,所以她對百子櫃及配藥程序也有所認識,而更巧合的是她的嫲嫲正是由童養媳出身。
另外,這次也是繼《頂頭鎚》之後,黃再一次與王維及劉守正合力擔演音樂劇主角,三人合作可謂充滿默契。「王維飾老中醫的徒弟,與我的角色青梅竹馬,但我當然也很愛由劉守正飾演,學習西醫的兒子。」黃艷一角後來因為不幸染病,她就選擇犧牲自己,在中醫未能治好後,全心全意試用西藥,冀能在中西兩方合作下,有奇蹟出現。
編劇曾柱昭認為近年少有基於史實,但感覺當代的作品演出,所以希望借這個劇作,去讓對傳統認識不多的年青一代觀眾,了解更多有關中西醫合流的歷史,並透過劇中勾勒本港開埠初期的中西醫藥爭議,重新反思我們如何在中西文化的衝突中找到融和。而他亦相信,《太平山之疫》會是一個老幼咸宜的演出,即使人生經歷或背景不同,也能夠在劇中看得到有關歷史、政策、醫學,甚至愛情的不同面貌而有所啟發。
〔首刊於《art plus》(港澳版)2016 年 1 月號 「 + Stag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