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真說話 - 淺談紀錄與引錄劇場
- 陳瑋鑫
- Apr 11, 2015
- 5 min read
相信大家對紀錄片都可能有一個概括的印象,但各位對紀錄劇場又有多少了解呢?驟耳聽來,「紀錄」跟「劇場」好像是兩個南轅北轍的概念,「紀錄」強調的是擷取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片段,而「劇場」往往是天馬行空的創作世界。如何在劇院舞台上呈現真人真事,讓觀眾審視與反思劇中人物面對的處境及其中心議題,正是製作這類新形式劇場的挑戰。
紀錄劇場一般是指利用現成的紀錄資料,作為創作材料的一種劇場形式。這些資料包括報刊上的報導與訪問、政府報告及歷史文獻等,編劇或創作團隊就會從這些文本中抽取合適的片段作發展,整合成舞台演出。
根據英國約克大學戲劇講師Tom Cantrell博士指出,德國劇作家Erwin Piscator於1925年的作品《Trotz alledem!》普遍被認為是首個於劇場內上演的紀錄作品。演出中包含演說錄音、新聞照片,甚至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電影片段投放。Piscator在劇中用上了這些真實聲音與影像,盡情諷刺當時共產黨的政治手段,成功引發觀眾反思當時的社會狀態。
一條褲製作《少年同志虐殺事件》
但要數近年比較重要的紀錄劇場作品,由美國戲劇家Moisés Kaufman聯同板塊劇團成員所創作的《The Laramie Project》是其中之一。本地劇團一條褲製作就剛於二月底製作了其粵語版《少年同志虐殺事件》,並將於五月上演其續篇《重見真相-同志虐殺現場十年重訪》。《少》劇主要呈現劇團成員親身到美國中部小鎮Laramie進行訪問,了解於1998年在當地發生的一宗男同性戀大學生被虐打至死之案件的過程。演員在舞台上把他們搜集及採訪得來的資料,有條不紊地透過扮演去重現各個當事人的觀點與話語。
香港版經過翻譯及由本地演員演出,當然難以令人感受到百分百實感,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導演胡海輝選擇了扮演性較強的表演形式,其實也是這一類紀錄劇場常見的處理手法:應用了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提出的間離手法,避免讓觀眾太過投入角色的情感,而是要求觀眾保持著一定距離去思考當中的事件。
至於將於五月演出的《重見真相-同志虐殺現場十年重訪》,則是板塊劇團成員於事發10年後重訪小鎮現場,進行另一輪的訪談與紀錄而發展出來,當中更包括親身訪問到涉案的兩名殺人犯。香港的版本將繼續由《少》劇的原班演員擔綱演出,但導演將換上鄭傳軍,不知道鄭的處理手法會否跟胡不同,但一條褲製作在三個月內連續為本地觀眾帶來這個經典的美國紀錄劇場作品的上下篇,相信能令大家對此類劇場有更深的認識,也進一步確立劇團一直以來著重研究與關心社會的創作取向。
進劇場《樓城》
同樣即將在五月登場,進劇場的《樓城「立夏版」》是另一個源自真人訪問的劇作,當中關心的是香港本土的城市發展議題。《樓》的第一個版本首演於2008年新視野藝術節,創作團隊當時走訪了數十位來自不同階層的香港人士,從財團主席到建築工人、建築師、城市規劃師、關注保育人士、前議員高官、文化評論人,以至風水師傅等,與來自英國的文本整理合作之下,將一眾受訪者的說話化為舞台上的對白,製作了香港首個引錄劇場作品。
引錄劇場的概念源自英國,可算是紀錄劇場下的一個分支。同樣以真人真事作為創作材料,但就主要以話語為基礎。透過一連串的人物訪問,把受訪者的一字一句原原本本地在舞台上呈現出來。跟紀錄劇場不同,觀眾在舞台上看到的不再是演員/研究員如何一步步發現更多有關人物或事件的資訊,而更多的是讓事件中的當事人去發聲,呈現不同人士的回應與意見。
進劇場於2010年繼續走訪關心香港建築及城市規劃的人士,收集了更多故事,重排了一個「續建版」;而劇團的兩位藝術總監自去年起又再一次進行新一輪的訪談,包括旅居香港的外籍人士與本土農夫等,更就新近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收集了更多不同聲音,相信這次重新排演及整理過往演出相關材料而成的「立夏版」,將會讓觀眾重新思考我城的規劃發展方向。
排演紀錄與引錄劇場的挑戰
紀錄劇場也好,引錄劇場也好,重點還是在於如何讓劇中的事件或議題,真實地在舞台上呈現出來,引發對話與討論。此類作品的編劇就好比記者及研究員,要為一件事件或議題進行大量的資料搜集,尋找合適的人物/材料,把真人訪問、專家或各式人等的說話,加以剪裁選取,在不曲解其意思的情況下濃縮成劇中的對白或獨白。
雖然在編寫引錄劇場作品時,都沒有嚴格規定演員在舞台上的一字一句必須跟足原來的錄音,但有些演員還是會特地去細聽真人錄音以求原汁原味地呈現,亦有編劇僅會參考訪問時所寫下的筆記而撰寫,然而當中的意思與意見依然是由真實人物而來,絕不會由編劇憑空想像,所以總帶有濃厚的生活感。
但死板的文獻資料,有時候的確不容易以劇場形式呈現在觀眾眼前,創作人如何把這些紀錄變得有趣,令敘事更精彩,是創作及排演中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近年英國形體劇場DV8就先後製作了兩齣備受好評的引錄劇場作品:《Can we talk about this?》及《John》。前者於2011年在香港作亞洲首演,後者於去年首演後,現正於歐洲巡演中。兩齣作品皆由人物訪問出發,由演者伴隨凌厲的肢體道出各式人物的心聲,多角度了解宗教狂熱與教派衝突,以及社會上邊緣份子的困局。
一條褲製作去年的紀錄劇場作品《1967》,重探1967年香港暴動一役,也嘗試以飄落的大字報及漫天碎紙去營造出色的舞台效果;《樓城》首演版亦有來自英國的著名錄像組合Burst TV設計舞台影像,令演出生色不少。期待五月看到這兩個本地劇團的全新紀錄/引錄作品之餘,也希望隨著香港人對社會時事的關注程度有所增加,未來將會有更多與本地生活息息相關的紀錄/引錄劇場作品出現。
(本文首刊於《art plus》2015 年 4 月號 a+Stage)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