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下半年本地劇場之個人觀察
去年俗務繁多,整體觀劇數量大大減少,但下半年也爭取時間欣賞了27個本地劇場演出,雖然當中能夠帶來實際驚喜的作品不多,但演出形式勝在多元,水準亦普遍不俗。以下綜合了一些十分個人的觀察,希望拋磚引玉,提供一個回顧與評論的角度,審視一下2018年本地劇場發展面貌。 ...


The Creative Journey of MDLX and Motus - An Interview with Enrico Casagrande and Daniela Nicolò
In October this year,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Company and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co-presented the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本地中小學舞蹈教育之現況與實踐分享
來到「舞蹈手札二十週年專輯」的最後一篇,我們把焦點放到本地的舞蹈教育。這次我們邀請了五位近十年都有持續熱心在學校內推廣舞蹈藝術的朋友,分享他/她們這些年,特別是在中、小學之校園內,推廣舞蹈藝術的經驗與觀察,與及放眼未來,如何完善舞蹈教育及培訓人才。...


本地舞蹈生態面面談
上兩期我們先後訪問了《舞蹈手札》的早期編輯與作者,分享了他們在編採與撰寫專題及評論文章的經驗。今期我們就把焦點拉近一點,分別請來兩位舞評人:朱琼愛(Daisy)、俞若玫(Cally),以及兩位舞蹈藝術家:楊雲濤(雲濤)、梅卓燕(小梅),一同聊聊近十年香港舞蹈界的一些現象與變...


《舞蹈手札》的早期作者群象
上期我們回顧了《舞蹈手札》誕生的背景,以及於草創階段的一些高低起跌,今期我們就會把焦點從早期的編輯,慢慢轉移到另一班同樣不可或缺,而且勞苦功高的朋友們——作者和評論人身上。 一份刊物是否成功,除了定位清楚,設計及編排有序,亦絕對取決於其內容是否豐富精彩,作者是否言之有物,這...


思考劇場構作的關鍵 - 記舞蹈劇場構作工作坊
由「劇場指導」(Dramaturg)這一個崗位的出現,其實並非新鮮事,早於十八世紀,德國戲劇家及評論人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便已經透過撰寫及出版《漢堡劇評》,提出這個獨立於編劇、導演或舞台設計以外的專業範疇之重要性。不...


細說《舞蹈手札》的緣起與早期發展
不經不覺,《舞蹈手札》已經在香港扎根二十年。從最初僅以黑白影印的方式製作,到今天全彩色印製,還設網上版和延伸錄像,都在歷經不少改變。到底這本今天已成本地舞蹈界廣泛認同的專門刊物,是如何走過這一段廿載長路,當中又有幾多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呢?這一切就不得不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舞蹈...


淺談2017年香港舞蹈新面貌
綜觀過去一年的香港舞壇,雖然沒有個別大作獨領風騷,但突出的作品不少,而且整體上也算是充滿驚喜,既有新場地的出現,又有新的跨界合作與舞蹈節,甚至有全新的製作集資模式試行,為未來舞蹈界的發展,提供了好些啟發。 全新場地ArtisTree...


我看「共創實驗室」
由香港舞蹈聯盟(舞盟)主辦,創作人黃大徽主持及策劃的「共創實驗室」計劃(Collaborative Creative lab),於今年一月連續三個星期,以城市當代舞蹈團舞蹈中心地下的賽馬會舞蹈小劇場為基地,讓14位從事舞蹈或表演藝術創作的朋友,開放自己,相互交流,啟發學習,...


廿四小時的殘酷劇場《奧林匹斯山》
要數當今最具爭議性的歐洲劇場導演,來自比利時的劇場壞孩子楊.法布爾(Jan Fabre)必定榜上有名。他的近作《奧林匹斯山》(Mount Olympus: To Glorify the Cult of Tragedy),自2015年6月於柏林首演後,已先後到過荷蘭、比利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