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漫談本地藝術節近況

  • 陳瑋鑫
  • Nov 26, 2015
  • 6 min read

每年初秋的十至十一月,都是本地演藝文化愛好者的忙碌季節,除了要趕場欣賞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新視野藝術節或世界文化藝術節(兩個藝術節隔年輪流舉行)以外,亦要搶先預訂下一年二、三月舉行的香港藝術節節目門票。這三個藝術節可說是本地歷史最悠久、影響力最大的演藝文化盛事,不知道大家年年研讀訂票冊、選節目、買票趕場,又可曾留意它們各自的特色與節目策劃方向呢?

新視野藝術節2014

主題清晰的新視野藝術節 先談兩年一度,去年十至十一月才舉行過第七屆的新視野藝術節。從節目選取的方向來說,新視野藝術節的主題最為清楚,節內的節目都總會有東、西文化交融,又或是新、舊媒體混合應用等跨文化、跨媒體的元素,因此入選的節目往往在表演形式上都比較創新多變,更不乏前衛大膽的嘗試。例如去年由英國賀飛雪.謝克特舞團(Hofesh Shechter Company)製作的開幕節目《怒滾狂舞》(新視野特備版)(Political Mother: New Vision Arts Festival Uncut),就不是一般的現代舞作:舞台上除了有舞者演出,還有一大班重金屬搖滾樂手、弦樂四重奏,以及一眾軍鼓手同場即時「鬥」樂,而該特備版的尾段還加入中國民謠,名符其實是個跨界/介製作。 對一般觀眾來說,新視野藝術節定位明確,節目大都較具新鮮感,更不乏應用創新科技的表演,好像《致命引擎》(Mortal Engine)(2010年,第五屆)中利用即時動態辨識,用投映影像跟舞台上的舞者互動;三維立體聲歌劇《空/幻II 》(Neither / Delusions II)(2012年,第六屆)就用上了其時最先進的聲音定位系統,一新觀眾耳目。不過近年康文署的文化節目組也不時推出「舞過介」與「多媒體無限」系列,要欣賞這一類舞台上的光影聲音實驗,再不用苦等隔年才辦的新視野藝術節。換句話說,過去以帶來新穎跨媒體節目見著的新視野藝術節,已經漸漸喪失其獨特性。

引入更多新形式節目是對藝術節要持續發展的其中一條出路,去年新視野藝術節就首次與英國藝術組織Forest Fringe聯合策劃了一個節中節《微藝進行中》,一連三天在葵青劇院內不同角落同時進行各類型的藝術活動,包括劇場演出、聲音裝置及參與式互動環境劇場等等。至於明年舉辦的第八屆新視野藝術節會否帶來更多新的突破,我們就要拭目而待了。

世界文化藝術節2015

形象模糊的世界文化藝術節 從2005年的「情迷拉丁藝術節」、2007年「地中海藝術節」、2009年「絲綢之路藝術節」,到2011及2013年分別以「游藝亞洲」與「東歐芳華」為題,呈現來自亞洲及東歐各地的特色節目,兩年一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轉眼已經踏入第十個年頭。可是,今年主題卻一反過去五屆之慣例,並未以地域文化去區分,而僅以「瑰藝十載」為名,一次過呈獻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演藝節目。

據悉,兩年前開始籌備時,今年度的世界文化藝術節原打算聚焦非洲,不幸去年伊波拉病毒在西非肆虐,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基於這個不明朗因素,藝術節辦事處只好重新計劃,暫緩非洲節目的邀請,東拼西湊的集合各地表演團隊,並借十週年順勢發展成今天放眼國際的演藝匯粹。

本來節目更改或主題有變也屬平常事,但是由於世界文化藝術節本身的形象未算很獨立清楚,所以今年來一個「瑰藝十載」就更加令形象多添模糊。執筆之時,正好剛欣賞完今屆藝術節的開幕節目,由來自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舞團(Tango Buenos Aires)演出的《貝隆夫人》(The Song of Eva Perón)。開場前,坐在旁邊的兩位女士拿起場刊,看到封面上的標誌便說:「原來這是世界文化藝術節的節目,但之前好像從沒聽過有這樣一個節,我只記得有新視野藝術節。」然後另一位又問「那『瑰藝十載』又是什麼意思啊?」

我想她們有以上的疑問,主要是世界文化藝術節未能建立其獨立的品牌印象,早年藝術節純粹以地域作名稱,只是近兩屆才以「世界文化藝術節之XXXX」出現,一般觀眾的確未必會特別注意。看來節方還需要更多日子去建立一個整體的地區藝術節系列形象,而不希望觀眾只記得個別屆數的地域藝術節。

​​歷史悠久的香港藝術節 至於明年將會是第44屆的香港藝術節,就不單是本地綜合式演藝藝術節的老大哥,它更是亞洲區歷史最悠久的藝術節之一。由於早年香港本地藝團數量不多,專業藝團就更加少,其表演水平自然難以與歐美同行匹敵,再加上當時本地觀眾量亦不多,所以早期香港藝術節的目標也是以吸引海外遊客訪港、促進旅遊業為主。不過隨著本地藝術文化穩步發展,藝團與觀眾在質與量上都有所提升,藝術節也逐漸變為更集中為本地觀眾打開一扇窗,將世界各地優秀並別具特色的演藝節目帶來本港,促進更多交流。

跟上述兩個主題性或地區性藝術節不同,香港藝術節乃綜合型的藝術節,節目百花齊放,各形各色的演藝表演都有。例如明年就會有別具地方色彩的古巴殿堂級大樂隊Orquesta Buena Vista Social Club®之世界巡迴告別音樂會、韓國國家劇團及韓國國家舞蹈團攜手製作的《墨香》,同時亦有跨文化與形式,由台灣優人神鼓與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Rundfunkchor Berlin)合作的音樂劇場《愛人》。當然亦少不了一些國際名牌:劇場傳奇大師彼得.布祿克(Peter Brook)的最新創作《戰場》(Battlefield),以及以演繹威爾第歌劇馳名於世的都靈皇家劇院的三個不同節目,也會輪流於節內登場。

香港藝術節勝在節目多元化,形式與內容皆包羅萬有,但除了表演質量的考慮,藝術節就似乎沒有明顯的節目選擇方向,即使近幾屆也低調地嘗試給予當屆節目一個重點主題(2015年以「女性」為主題,而明年則是「其後」),彷彿也是市場推廣上的手段,多於藝術節本身的策展方向。最明顯的是每年藝術節新委約的作品也沒有清晰的主題脈絡,跟當屆的主題也沒多大關聯。​

委約全新製作的當代趨勢 談到委約,即由藝術節主動向藝團或藝術家出資邀請創作新作於節內首演,可算是近廿年環球演藝藝術節的新潮流。過去大部分藝術節都是被動地去接收演出計劃書、洽談外地巡演來港的安排,而少有主動出擊,在創作未開始前就投入資金,支持作品的成長。但隨著邀約酬金不斷上升,而且各地藝術節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大家都希望能夠有好的作品在他們的節內作首演,甚至成為區內獨家演出,而由藝術節自行出資去催生作品,成本往往更低,而且也有更大的空間去處理演出版權。

即使是比較大型的演出計劃,也可以透過不同藝術節與文化藝術機構共同委約而成就,好像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的新作《馬克白》,就是由香港藝術節及莎士比亞環球劇場聯合委約,今年八月先在英國環球劇場作世界首演,然後明年三月於香港藝術節內作亞洲首演。

此外,由藝術節自行製作節目也越見普遍,這除了有成本效益的考慮,更重要是能夠牽線撮合更多不同的合作,讓不同背景、甚至來自不同藝團的創作人也可以走在一起,擦出火花。去年新視野藝術節就首次自行委約及製作戲劇《海達‧珈珼珞》(Hedda Gabler),邀請了享譽國際劇壇的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前藝術及行政總監艾德里安.諾布爾(Adrian Noble)來港執導,並找來了三個本地藝團的藝術總監參與演出(鄧樹榮、陳麗珠、陳永泉),成為一時佳話。

而明年香港藝術節亦不只有大師作品,其自行委約及製作的演出,就給予本地演藝新秀相當大的空間去作出新的嘗試,當中除了有已經辦到第五屆,「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的三個節目,共11個全新舞作演出外,也會有全港首齣大型街舞劇場《炫舞場》與及新銳舞台系列:《論語》一劇,後兩者都分別雲集了舞蹈及戲劇界不同背景的新一代表演者,相信會為本地藝壇帶來更多驚喜,大家不妨留意一下。

Comments


 RECENT POSTS: 
 最新文章:
 SEARCH BY TAGS: 
 標籤搜尋:

© 2015-2020 by William W.Y. Chan,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