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短評:《慾望號街車》

  • 陳瑋鑫
  • Mar 7, 2016
  • 2 min read

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編劇的《慾望號街車》,乃當代寫實戲劇的經典作之一,去年NT Live就曾帶來由姬莉.安德遜(Gillian Anderson)主演的倫敦Young Vic Theatre演出版本錄影;而1950年由名導演伊力.卡山(Elia Kazan)執導,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擔綱主演的電影版本更是方法演技的上佳參考教材。這一次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特別從美國邀請劇場導演兼梅斯納技巧(Meisner Technique)導師史葛.威廉斯(Scott Williams)來港,為學院的畢業班學生執導《慾》劇,更大膽地實驗在不同場次,以臨場抽籤去決定劇中四位主角,當天的演出組合。

香港演藝學院一向崇尚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為首的表演體系,而梅斯納技巧其實也是源於史氏的方法演技,但就更強調表演者在舞台上演出時的即時反應,要求演員在想像出來的戲劇情境中真實地活,而非借用個人的情感記憶去套入角色,強調舞台上的當下,細心傾聽對手以作出合適反應。能夠邀來外地專家來港授課導戲,當能擴闊學生眼界,實屬難得。但以我所欣賞的那一晚演出來說,一眾參演的學生,似乎未能好好地把梅斯納技巧融會貫通。分別飾演Blanche及Stanley的兩位演員張碧影及黎濟銘,都多次在演出中交出一大段機關槍掃射式的唸白,不單未能刺激到表演對手的即時情感反應,也無助觀眾進入劇情,而且各演員之間的交流也見不足,大部分時間都好像自說自話,未能真正展示出重視聆聽對手的演法。當然,三面觀眾的佈景設計無疑令被重重凝視的表演者倍添緊張,但演員如何把這樣近距離的當下壓力,化成角色在戲中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在下半場,大宅內景被拆成不同版塊,四分五裂,角色需要在平台間上上落落,當中演員如何應對這實在的「衝動」與「當下」(梅斯納技巧的真誠表演法中兩大元素),似乎還需要一些時間去好好實踐與消化。

評論場次:

2016年2月3日/晚上7時45分/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

〔首刊於《art plus》(港澳版)2016 年 3 月號 「藝評手記 Commentary」〕

同流《活.在香港》

Comentários


 RECENT POSTS: 
 最新文章:
 SEARCH BY TAGS: 
 標籤搜尋:

© 2015-2020 by William W.Y. Chan,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