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特洛伊女人》
日本當代戲劇大師鈴木忠志,一向以其獨特的「鈴木演員訓練方法」享譽國際。今年於澳門藝術節上演,首演於1974年的《特洛伊女人》,不單是鈴木忠志早期的代表作,更可被視作了解這位大師之風格與特色建立的入門作品。 《特》劇改編自古希臘悲劇大師尤里庇底斯的同名劇作。尤里庇底斯的作品往...


IATC(HK)「演後評」 第三十八擊:《Mila》
觀賞場次:2018年1月18日,7 pm,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藝評人:洪思行、陳瑋鑫


IATC(HK)「演後評」 第二十八擊:魔幻燈影劇場《移形換映》
觀賞場次:2017年9月30日,8pm,西灣河文娛中心劇院 藝評人:陳瑋鑫、賴閃芳


談《梅田宏明雙舞作》與《巧手陶偶》
今年五月最後一個週末,匆匆趕上澳門藝術節的尾班車,兩天內一共欣賞了四個節目,每一個都有其特色。不過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就集中點評兩個無論在演出規模,還是其表演形式上都南轅北轍,但卻同樣動人的演藝佳作:《梅田宏明雙舞作》與《巧手陶偶》。 《梅田宏明雙舞作》...


短評:《人聲》
由香港話劇團主辦,兩年一度的國際黑盒劇場節今年來到第二屆,雖然正式的節期要到十月才展開,但其重量級開幕節目《人聲》(La Voix Humaine),就率先提前半年來港打頭陣。這齣由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Toneelgroep...


短評:《Halfbreadtechnique》
提起瑞士,很多人可能會即時想到名牌手錶、雪山、巧克力,但對於表演藝術,相信一般人認識不多。趁著三月底那個藝術大爆炸的週末,香港藝術中心除辦了個一天開放日,還與瑞士文化基金會合辦了題為「藝術發燒嗎?瑞士良方」的小型藝術節,邀來三位瑞士當代表演藝術家,分別作不同的節目展演。...


短評:《大嘴巴》、《小戰爭》
《大嘴巴》(BigMouth)與《小戰爭》(SmallWaR)是來自比利時的華倫天.達恩斯(Valentijn Dhaenens)身兼編、導、演的兩齣獨腳戲。前者以名人演說內容為演出材料,後者則從戰場上的小人物回憶錄取材,分別以不同角度反思戰爭、自由與權力等議題。...


短評:《簡愛》
把小說故事改編成舞台劇上演從來不易,如何剪裁與呈現是一大難題,而且亦甚少能討好一眾讀過原著的觀眾。19世紀文壇才女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以自傳形式撰寫的英國文學經典《簡愛》(Jane Eyre),數十年來已多次被改編成電影或搬上舞台,今年到訪香...


短評:《慾望號街車》
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編劇的《慾望號街車》,乃當代寫實戲劇的經典作之一,去年NT Live就曾帶來由姬莉.安德遜(Gillian Anderson)主演的倫敦Young Vic Theatre演出版本錄影;而1950年由名導演伊力.卡山(Elia...


短評:《我要安樂死》
曾於2014年,先後到過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及台北藝穗節演出的《我要安樂死》,終於回歸香港,首度跟本地觀眾見面。《我》劇乃以鄧紹斌(斌仔)根據自身經歷所撰寫的同名著作《我要安樂死》為藍本,五位創作演員聯同導演,嘗試以多元化的劇場表演手法,去描繪斌仔因意外後全身癱瘓,縱使活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