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重演《香港三姊妹》

首演於2017年1月的《香港三姊妹》一劇,是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支持的「劇場極簡主義探索計劃」的一部分。這個由契訶夫經典劇作《三姊妹》出發,由七位表演者與劇團藝術總監兼導演陳恆輝共同以「戲中戲」形式進行編作的演出,今年獲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支持,將會在4月份重返香港文化中心劇場,再度在本港的舞台上演出。

契訶夫的《三姊妹》以俄國革命前的社會轉變為背景,劇中三姊妹都渴望到莫斯科去;陳恆輝就想到在百多年以後的今天,不同面向的香港人對本土的前景又有何看法,我們又可以去哪裡?因此就想到要做一齣有關今日香港的《三姊妹》,表達當中似乎欠缺目標的無奈,就如活在霧中的感覺。不過陳強調作品有輕鬆,也有憂鬱的段落,但整體卻非一齣沉鬱劇作。

陳特別提到《香》劇在音樂方面,跟他過去的創作並不一樣,因為以往他多數會先在彩排期間嘗試配樂,後再與作曲家或設計師溝通並提出意見;但這次早於撰寫計劃書時,已決定會有製作紀錄的書藉及錄音出版,所以身兼作曲及音響設計的彭俊傑就提議為全劇創作全新音樂。結果就由彭先創作三段音樂,導演與編作演員再以此為本,去建構及排演。最後陳還決定在劇中一段說歷史的段落,加上了由陳父演繹的《客途秋恨》錄音,跟簡約的電音碰撞,營造出特別的滄桑感。

《香》劇自去年初完成首輪演出後,曾先後參與了愛丁堡國際藝穗節及台北藝穗節。兩地觀眾對演出的反應同樣熱烈,更先後於愛丁堡獲 BroadwayBaby 評為四星製作,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的演出亦贏得「佳作獎」,足見演出能夠突破語言隔閡,製作水平得到肯定。不過其實兩地的巡演版本,各為了配合場地與藝穗節的安排,都進行了大幅度的剪裁,把首演時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演出,刪減至一個多小時的長度。

「劇中部分內容對本地觀眾可能十分熟悉,例如深水埗的老舖變化與及石硤尾大火等社區大事,但海外觀眾就未必有所了解,因此當時就決定篩選外國觀眾感興趣或者比較容易理解的段落,於巡演版本中呈現。」陳恆輝指《香》劇主要由《三姊妹》與「香港」兩大部分組成,前者刪改不多,後者就嘗試在每位編作演員各自的故事中裁剪;而今次重演,他們就會重新審視首演及兩個較爽快的巡演版本,再決定要怎樣修訂。

至於劇中不同角色的設定,例如地產經紀、大學講師、心靈導師、導遊、演員及導演等,都不會作很大修改,但畢竟事隔一年多,人們關心的議題也略有不同,因此今次新版本內的部分內容,容或需要調整,甚至再豐富一點,包括劇中本地導遊向內地客介紹鬧市景觀,諷刺金鋪藥房滿街,以及陰謀論環節中提及的不同風水立說等片段。

〔首刊於《art plus》APR - MAY 2018「visual+stage」〕

《香港三姊妹》

 RECENT POSTS: 
 最新文章:
 SEARCH BY TAGS: 
 標籤搜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