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手札》的早期作者群象
上期我們回顧了《舞蹈手札》誕生的背景,以及於草創階段的一些高低起跌,今期我們就會把焦點從早期的編輯,慢慢轉移到另一班同樣不可或缺,而且勞苦功高的朋友們——作者和評論人身上。 一份刊物是否成功,除了定位清楚,設計及編排有序,亦絕對取決於其內容是否豐富精彩,作者是否言之有物,這...


細說《舞蹈手札》的緣起與早期發展
不經不覺,《舞蹈手札》已經在香港扎根二十年。從最初僅以黑白影印的方式製作,到今天全彩色印製,還設網上版和延伸錄像,都在歷經不少改變。到底這本今天已成本地舞蹈界廣泛認同的專門刊物,是如何走過這一段廿載長路,當中又有幾多鮮為人知的背後故事呢?這一切就不得不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舞蹈...


我看《兩地書》三舞作
香港藝術節的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轉眼已經踏入第七屆,平台除了繼續支持本地年青編舞編創新作外,今年也嘗試促成香港與內地年青編舞合作,其中《兩地書》就是香港藝術節與中國編舞家協會「培青計劃」聯合委約及製作的交流項目。節目包含三支各長約半個小時的舞作,皆由兩地編舞共同發展及演...


香港舞蹈團《白蛇》— 經典傳奇新編,舞出淒美人妖戀
近年香港舞蹈團的其中一個節目創作方向,是發展取材自流行文化經典的原創舞作,例如以港產漫畫人物故事為藍本的《風雲》與《中華英雄》,以及明顯以八十年代經典港產電影版本作參考,並遙遙向其致敬的《倩女.幽魂》。不過去年11月尾首演的《白蛇》,就與徐克在九十年代初導演的電影《青蛇》沒...


淺談《八樓平台XI - 時空行旅記錄》節目二
由不經不覺,香港舞蹈團的實驗舞蹈劇場品牌「八樓平台」已經踏入第十一個年頭,今回以《時空行旅記錄》為題的兩個節目,各包含兩支舞作,而我欣賞到的節目二,就分別有香港舞蹈團高級舞蹈員陳榮編舞的全新作品《我們看見了》,以及來自台灣台南的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詭...


《觀・影 ─ 香港舞者》帶來的驚喜與失望
由西九文化區委約及製作的《觀・影 ─ 香港舞者》,於今年11月初已經在「自由看@太古坊」的小型藝術節中,在全新ArtisTree內展出了五頻道錄像投映裝置,以及舉行了兩場現場演出。這個舞蹈項目,乃由澳洲編舞及舞蹈影像導演蘇・希利(Sue...


《西門說》的舞蹈遊戲
「法國五月」藝術節25週年,除了有一如過往,從法國空運來港之展覽與演藝節目之外,今年較為特別的是有港、法兩地合作的舞蹈節目《西門說》(Simon Says)。這個由香港不加鎖舞踊館與法國勒拉佛爾—諾曼第國立舞蹈中心(Le...


我看「共創實驗室」
由香港舞蹈聯盟(舞盟)主辦,創作人黃大徽主持及策劃的「共創實驗室」計劃(Collaborative Creative lab),於今年一月連續三個星期,以城市當代舞蹈團舞蹈中心地下的賽馬會舞蹈小劇場為基地,讓14位從事舞蹈或表演藝術創作的朋友,開放自己,相互交流,啟發學習,...


從《西西利亞》到《西西利亞狂想曲》
今年香港藝術節「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CDS)的其中一項新嘗試,是於其節目二的策劃上,先定下以本地文學作品為創作起點,讓三位參與的獨立編舞,從三部小說中,選出其一來發展成不多於半小時的中篇舞作。巧合的是,三位編舞藍嘉穎、黃俊達及黃碧琪,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董啟章的第一篇短...


香港藝術節2017預覽 — 七位新晉編舞,七段當代短篇
香港藝術節策劃及製作的「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今年已經是第六年推出,其中節目三的《舞鬥》,就一如既往找來一眾具潛質的年青編舞,給予機會讓他/她們創作一支短篇舞作,於藝術節內作演出交流。 由曹德寶編舞與演出的《順》,就嘗試坦誠地讓身體去主導編作。曹表示其創作概念有一半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