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評:影話戲《少了那藝術習作》
影話戲繼《我的50呎豪華生活》後,再一次打破傳統劇場演出框框,同樣是不設觀眾席的《少》,把演出空間擴展至香港藝術中心的不同樓層及空間,每場十六位觀眾在全長約一小時的演出期間,大部分時間還要戴上耳機,根據錄音指示去進行「藝術體驗」。...


短評:同流《活.在香港》
默劇雖然是當代戲劇表演中的一門基本功,但在香港劇壇卻一直是稀有品種,像《活.在香港》這樣連演十多場的默劇演出,過往更加是絕無僅有。事實上,在香港有能力及有心推廣默劇的人不多 ,師承已故法國默劇大師馬塞.馬素的同流藝術總監鄧偉傑,這次特地找來六位年青演員,加以訓練並共同創作《...


短評:香港話劇團《維港乾了》
我上一次看龍文康編劇的劇場作品已經是中英劇團演出的《過戶陰陽眼》,而這次由話劇團演出的《維》劇同樣以一個家庭為中心,每個成員都性格鮮明,各自也面對著不同的生活問題,不過這次的重點不在親情,而是透過這家人去側寫當前的社會問題,從經濟發展到政府施政皆有旁及。...


評《菲爾德2.0 ─ 慾望與謊言》
上月在此評香港演藝學院的《鄭和的後代》時,略提出過持續的形體訓練對戲劇學生的重要性,以及反思形體純粹作為表演形式的處理手法,今期我想接續討論形體在劇場上的運用,並進一步思考訓練與表演之間的關係。 同樣是以學生演員為主軸的工作坊延伸演出,澳門青年劇團於今年澳門藝術節內演出的《...


評《鄭和的後代》
五月初於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上演的《鄭和的後代》,原文本為新加坡戲劇家郭寶崑的經典劇作,由戲劇學院表演講師黃龍斌負責改編及執導,並由一眾戲劇學院的學生擔綱演出。於悉尼澳洲國家戲劇學院碩士課程主修形體的黃龍斌,在此製作中不單身兼導演與改編,還出任演出的形體編導。即使《鄭》劇沒...


我看《笑之大學》軟硬版
三谷幸喜編劇的《笑之大學》可說是糊塗戲班的首本名作,由鄧偉傑導演,並伙拍陳文剛合演的版本自2009年首演以來,已先後在香港及澳門公演超過30場,每次皆叫好叫座。今年8月,糊塗戲班再次重演《笑》劇,導演換上劇團藝術總監陳文剛,並特別找來首度參演舞台劇的林海峰與葛民輝擔綱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