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impses of Contemporary Dance from Europe
June is not always a popular month for performances. However, this June Hong Kong had quite a number of interesting shows, especially...


我看《編舞.新系列 2015》三短篇
香港舞蹈聯盟《編舞.新系列2015》是為本地編舞新秀提供的一個培育及交流平台。今年入選的三位編舞,雖然同樣是年青大男孩,但交出的作品卻風格大異。三支短篇新舞作分別為李德編舞的《神氣.精》、李偉能編舞的《彼岸》,以及禤天揚編舞的《血肉之軀》。 《神氣.精》的男女角力...


評《菲爾德2.0 ─ 慾望與謊言》
上月在此評香港演藝學院的《鄭和的後代》時,略提出過持續的形體訓練對戲劇學生的重要性,以及反思形體純粹作為表演形式的處理手法,今期我想接續討論形體在劇場上的運用,並進一步思考訓練與表演之間的關係。 同樣是以學生演員為主軸的工作坊延伸演出,澳門青年劇團於今年澳門藝術節內演出的《...


給觀眾一個難忘體驗 - 我看荷蘭藝術節2015
每年夏天,世界各地的藝術文化愛好者都總會把目光放到歐洲大陸,因為好些重量級國際藝術盛事都會在四至九月期間相繼在歐洲各地展開,比較為人熟悉的有五月展開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與德國的柏林戲劇匯演(Berliner...


評《鄭和的後代》
五月初於香港演藝學院實驗劇場上演的《鄭和的後代》,原文本為新加坡戲劇家郭寶崑的經典劇作,由戲劇學院表演講師黃龍斌負責改編及執導,並由一眾戲劇學院的學生擔綱演出。於悉尼澳洲國家戲劇學院碩士課程主修形體的黃龍斌,在此製作中不單身兼導演與改編,還出任演出的形體編導。即使《鄭》劇沒...


All About Men - Trace and 2 Men in Asia Pacific Dance Platform VII
While female artists and the spirit of women were the celebrated features of this year’s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the seventh edition of...


為視藝發展留下重要記錄 - 訪《與香港藝術對話》黎明海博士
訪問:陳瑋鑫、陳國慧、徐泳欣 香港三聯書店於去年中及今年初分別出版了《與香港藝術對話1960-1979》及《與香港藝術對話1980-2013》兩書,以口述歷史的形式,跟在不同時期活躍於香港藝術圈的朋友訪談,從中梳理出香港視藝發展在過去五十多年的歷程與面貌,以補充現存史料...


歐美經典舞台劇作,陸續登陸香港戲院
去年百老匯院線首度與英國文化協會合作,把NT Live引入香港,四齣英倫舞台錄影作品皆大受歡迎,於港九各院放映達90場,吸引了近一萬位觀眾入場,在本地影院的大銀幕上欣賞近年倫敦劇場佳作。由湯姆.希德斯頓(Tom Hiddleston)主演的《科利奧蘭納斯》(Coriolan...


傳奇再現與反斗變奏 - 談《男生.男再生》
五月的香港舞壇陽盛陰衰,男兒當道。月中先有來自法國,由編舞家卡達・阿圖(Kader Attou)領軍的La Compagnie Accrorap所帶來的全男班嘻哈芭蕾《The Roots》;在同一個週末於香港舞蹈團八樓平台,就有本地代表陳俊與楊春江,再加上多媒體藝術家林欣傑...


「編舞.新系列 2015」- 檢閱本地舞壇編舞新力量
為了改善本地現代舞創作青黃不接的現象,近年香港出現了不少以培養新一代編舞家為目標的資助系列與計劃,讓新晉編舞提供發表作品的機會,從中累積經驗,豐富成長。當中一個歷史較悠久的系列,是由香港舞蹈聯盟製作的「編舞.新系列」。早於2007年起,計劃已經為無數編舞新秀提供創作資源,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