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意盎然的嘻哈舞匯
嘻哈(Hip-hop)舞蹈源於美國街頭,舞者往往在空地上施展渾身解數、比舞炫技,是一種陽剛味極濃的舞種。今年「法國五月」藝術節在香港的首個舞蹈節目The Roots(《嘻哈芭蕾》),編舞家卡達・阿圖(Kader Attou)找來了十一位舞林高手,集眾人之長創作成一齣以嘻哈為...


六月,阿姆斯特丹 - 環球演藝精英雲集荷蘭藝術節
近月港、澳、台三地的藝術節熱鬧非常,先有二月展開的香港藝術節,跟接三月於台北上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然後是五月的澳門藝術節,以及法國五月藝術節。但要數國際級演藝大匯,我們就不得不把焦點放到歐洲,而每年六月於阿姆斯特丹舉辦的荷蘭藝術節(Holland...


舊區藝術新思維
香港不少舊區都面對人口老化、居住環境變差等生活問題,大家對舊區的印象一般都比較負面。一些社區藝術工作者間或會在舊社區中策劃興趣小組,透過藝術活動與街坊聯誼;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社區文化大使計劃也會特別照顧到一些舊區,安排表演節目與工作坊讓居民欣賞及參與。然而,大部分這類藝術...


一個人的舞蹈劇場 - 略談《乾花》與《37°C》
今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新一輪「舞蹈新鮮人」系列,分別帶來兩個年青女編舞的全新舞作。有趣的是兩個作品都不約而同地由一個人的意象出發:徐奕捷的《乾花》固然是一個人既編且跳,梁秀妍的《37°C》雖不是一個人跳,但卻是梁持續發展的「一個人」系列中最新一員。...


真人真事真說話 - 淺談紀錄與引錄劇場
相信大家對紀錄片都可能有一個概括的印象,但各位對紀錄劇場又有多少了解呢?驟耳聽來,「紀錄」跟「劇場」好像是兩個南轅北轍的概念,「紀錄」強調的是擷取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片段,而「劇場」往往是天馬行空的創作世界。如何在劇院舞台上呈現真人真事,讓觀眾審視與反思劇中人物面對的處境及其中...


打開香港偶戲新一頁 - 訪奇想偶戲劇團葉偉彬、陳映靜
提起「偶戲」,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什麼呢?木偶?布偶?合家歡?還是兒童劇?小兒科?但對於奇想偶戲劇團的兩位骨幹成員葉偉彬及陳映靜來說,「偶戲」絕對不只是逗人歡笑的兒童戲,而是一門絕不簡單的表演技藝。 「我想很多年青人可能根本沒想到香港會有偶師這一種行業。」奇想偶戲劇團的團長及...


新一代舞林大匯,本週末登場
一提起現代舞,很多人仍然停留於其抽象難明的刻板印象,總覺得比戲劇難懂,也比傳統舞種層次稍低。這些當然是極其過時與片面的聯想,事實上當代舞蹈來到廿一世紀的今天,早已百花齊放,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多元。本週五、六、日,香港觀眾就有機會透過「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下稱「舞蹈平台...


當電影拍攝變成劇場表演 - 談劇場內的實時影像魔法
當大部分人手上的流動電話都具備拍攝與錄影功能,並習慣把生活點滴一一以影像記下,立即上載雲端發佈,即使你還未接受,也不容否認這是個影像泛濫的年代。對表演藝術來說,影像科技的普及,除了便利宣傳與紀錄演出過程,同時也對劇場表演的本質帶來衝擊。流動影像(動畫、預製或即時的影像)在劇...


一個節目、兩段舞作、三個舞者 - 《亞太舞蹈平台》的「男」「男」私語
今屆香港藝術節有不少圍繞女性主題的節目,亦不乏來自世界各地的女性藝術家參與,但今年已經辦到第七屆的《亞太舞蹈平台》中,選來的卻是兩個全男班的現代舞碼,分別是來自台灣驫舞劇場的《兩男關係》,與及韓國舞蹈家芮孝承自編自跳的《足跡》。...


表演過後,還剩什麼? - 香港戲劇演出紀錄的前世今生
戲劇跟所有表演藝術一樣,都是「活在當下」的藝術:演出在舞台上呈現的一刻,同時也是行將消逝的一瞬,怎樣也留不住、也沒可能完整地重複再現。這一點對表演藝術來說當然是其無可取代的特色,但演出過後,若整個製作從此煙消雲散,不留半點紀錄,就自然會失去回顧檢討的機會,對往後的藝術發展及...